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王秋童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破解水墨当代之困——探析王秋童先生都市水墨艺术

2020-03-18 16:27:4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张书云 
A-A+

​  水墨画要变革,而且必须变革,20世纪以来几代人对此已普遍形成共识,只是争论不休的是如何变革,往哪个方向变革。归纳历来水墨画变革各家意见,无非几种:有在文人画传统内部以古开今的;有拓展文人画框架广泛吸收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也有融入西方写实造型,在保持水墨传统品味的基础上,增强写实能力的;还有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技法,使水墨抽象化、符号化以至观念化的……这种种变革样式,最终归结于对传统的态度,即把传统作为资源,还是作为颠覆对象?在这庞大的水墨变革大军中,王秋童先生属于前者。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架构不断伸展,生活在高楼大厦参天霓光的都市,以水墨方式表现都市却少有问津。从田园山水到都市水墨,表现方法的差异实际为人的精神状态的不同,传统的笔墨趣味如何驾驭现代都市交响?20世纪90年代起,王秋童先生选择了备受挑战和争议的都市水墨,立足传统变革水墨,破解水墨“当代性”困境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墨现代语汇,其创作理念也给当代水墨的理论建树以启迪。

  直线框架融于曲线法则

  法国文艺评论家阿道尔夫·热蒂对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这样评论道:“这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代,这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这一时代的主题是过渡与革新、变化与创造。主导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世界的焦距和紧张。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各种相互对立的元素彼此龃龉的时代,旧事物的残渣与新事物的萌芽缠绕搅和在一起,受到朦胧理性之合力的裹挟。”在这一百余年,古老的中国社会也同样经历着新旧时代碰撞的震荡,在物质和精神领域,代表西方工商业文明的“现代性”,也被作为改变中国社会传统样式的一个努力方向,各种文化思潮、艺术运动交相更迭。

  作为曾经受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是世界上建筑最密集、最垂直化的城市之一,人在其中像走进拥堵的水泥森林,有被包围之感。以规则的直线构成的都市,是“现代性”审美的一个特征,给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带来全新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曲线”之美,并融通于各门类艺术。中国画意境讲求“曲径通幽”,中华诗文中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来形容曲线旋律;公孙大娘舞剑,张旭从中领悟草书笔法;裴将军舞剑,吴道子陡增作画壮气。中国的诗、书、画能携手一家很大程度是因内在的曲线旋律。隋唐飞天的线条圆转柔曲,给人强烈律动的美感。当代画家吴冠中,留法多年,受西方绘画形式影响深,但他无论画古柏,画长城,画江南的柳树,线总在连绵,流动,缠绕,有丝弦乐般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表现出他缠卷缭绕、割舍不断的中国人的思乡情结。

  20世纪80年代,王秋童先生来香港定居,作为传统中国画家,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异样的美学观使他一度迷茫。人在高楼群中行走,如同“深海潜水”,街道构成密集的网格地带,纷繁、喧嚣,全然寻不到中国山水画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景与景在开阔自然中的互为穿插;寸土尺金的都市高楼挤挨,看不到中国山水画景物各显姿态的疏密、虚实相生的关系,更无“深山藏古寺”的巧藏和妙露之境。秋童先生也曾试图以中国画的线条写实描绘香港的景观,但西方焦点透视的方法和写实造型手法与中国笔墨,完全格格不入,生硬的组合失去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这也是当代水墨画家在创新路径上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从早期的写实,逐步变为仍然保持某一景点原貌的彩墨,到后来愈发趋于抽象,画面单纯、统一又不失丰富,形成他特有的都市水墨表现手法和特有的形式意味,是以往传统中国画所不曾有的新的内涵和意蕴,让观者感受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能突破水墨当代之困,在于秋童先生善于“破”,也善于“建”,将直线框架有机融于曲线法则中,建立起可以表达中国人都市情怀的识别符号。他的这一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建筑,同样是建筑,中华传统建筑却没有垂直高耸之感,是由于中国工匠硬是将建筑刚性的美化为曲线的构架,曲线构架上再布满曲线的装饰,长曲线、短曲线、松的曲线、紧的曲线构成建筑梁架的生动气韵。看这样的建筑构架,就丝毫不会感到呆板,而仿佛充盈着美的生命。

  小处突破建构大格局

  一位优秀的画家仅有哲学理念和审美眼光都还不够,须要有匠人艺,即能熟练运用技法,具有出色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能够塑造画家心目中的图景。秋童先生自小师从名师学习中国画,练就了扎实的水墨技法,为他胸有成竹的水墨变革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首先在造型上突破,变线造型为线面结合。线作为中国画最直接最原始的绘画表达形式,在历史衍变过程中,因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表现力不断丰富和增强,形成了既不脱离客观物象,又超越物象得其本质,既不完全表现形象,又不完全抽象的造型语言。而要描绘香港都市,繁华拥挤的街头,令人眩晕的高楼与天空,已很难找到可使用线条独立勾勒个体的存在,秋童先生拓展了线的概念,线从中锋用笔变为侧锋,变为一个整体的面;或是以大斧劈皴墨块概括楼影,映衬出前面楼的造型;或是将线转为点,用以刻画楼的细节……总之,线随着都市物像及新的审美,在他的画中有了千变万化,既不强调线,生硬突兀于画面,又保留了线的意象存在;既吸收了西画造型的手法,又有着中国画的笔墨意韵,大胆延伸出线的表现空间,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线之美。

  在构图上,秋童先生营造曲线旋律。都市这一题材,是中国画的新课题,前人没有可参考范例。而在西方绘画中,都市题材已有成熟的表现,西方画家用科学的态度,利用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对楼宇和街道的立体感和纵深感进行描绘。透视法,始终是西方画家们无上的律则。秋童先生探索以中国画来表现都市,并不照搬西方绘画,而是从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经营位置”解决了这一难题。如《上海苏州河》这幅作品,作为表现纵深感强的宏大景观,他并不追求二维平面上延伸出的三维空间,而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开合、布势和虚实变化,S型的河道使画面有了延伸和曲折变化,显然他并非表现河、桥梁或是两岸鳞次栉比的建筑,而是营造一种历史岁月的意象。水墨的斑驳淋漓和苏州河的风雨沧桑有了结合点,他就是从这朴素的主客观交融的认知方式,探索出一套适合他都市“心象”表现的画面组合原则。可见,秋童先生酣畅淋漓的都市水墨艺术,实为深刻的理性思考一路探索而来。

  秋童先生也十分注重吸取西方绘画经验,当他试图水墨变革,开始系统研究西方绘画。他发现,绘画是一个视觉形式系统,东西方绘画都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等形状要素,在画面上排列组合成不同的构成样式,最终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西方绘画遵循亚里士多德:“复杂中统一”的形式和谐美的准则,对他能着眼整体、有所取舍表现出都市宏大气象,具有一定启迪。

  写实世界融于写意精神

  变与不变是历代中国画的永恒课题,历代大师们,无不以勇敢的变革精神,继承传统精髓,写下时代画卷,创作出无数各具风貌的佳构,汇集成中国绘画的丰富宝库。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和思想大变革期,面对变革,黄宾虹以史眼和慧识提出精辟见解:“画学有民族性,为遗传法;有时代性,为变易法。”“屡变者面貌,不变者精神。”一语道出中国画流变的规律,也指明变革所遵循的法则。当今时代,中国画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拐点,谁清醒、谁能厘清不变的规律,谁就能开创一个时代。王秋童先生作为香港新水墨运动以来的第三代画家,在汲取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合当今时代诉求,开创了都市水墨艺术样式,关注他的水墨艺术,对于中国画的承前启后别有深意。

  秋童先生都市水墨,氤氲韵味,笔墨写神。作为东方明珠的香港,海洋性气候,草木葱郁、温润宜人,海洋意味包容、开放和通达,是香港人赖以生存重要支撑,水成为一种性格、一种姿态融入香港人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水的无限可塑性在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中被推向一个至高境界,笔墨和水在宣纸上碰撞,产生朦胧或水汽缠绕的“氤氲感”,将画家内心的向往送达一个理想境界,也带给观者诗意梦幻感。从这种意义说,中国水墨画是最能代表香港人心性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香港新水墨画家“港水港墨”的提出既是民族身份确立,又是区域文化形成的必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地理舞台,在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艺术中也有着充分地体现。秋童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早年师从岭东名家王蘭若,居住香港后,画风改变,造型追求简练,更加注重笔墨趣味,起初是在水墨花卉上作探索,特别是荷花,水与墨融合下细微和精致的变化,极富现代审美精妙。而在他的都市水墨中,在面对似乎更复杂的中国画语言当代转换问题,秋童先生化繁为简,摒弃琐碎细节,将画面整体统一于“氤氲”之境。笔墨中的水份的掌握和皴法形式是营造意境的关键,他善于以水份调和出不同的墨色变化,浓、淡、破、积、泼、焦、宿并用,烘托满卷的氤氲之气。作品《大都会》,云弥雾漫之中,高楼隐现,籁籁有声,无形之风尽致,令人浮想历史风云万千。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不是“小清新模式”的抒情,而是有着大山水气魄的都市图景,各种皴法并用。《太平山下》大、小斧劈皴并用的水墨表现下,风随雾动,雾就风涌的港城风貌意韵洒落。《上海南京路》乱麻皴、乱柴皴,以及直擦皴、横擦皴并用,看似横七竖八,没有头绪,实际上笔笔脉络相通,没有一笔虚设,纵横宕逸中表现出都市的繁华。《不夜城》则将皴法完全融于饱含水份的墨彩,朦胧迷离,呈现一派夜的梦幻色彩。《东方之珠》《太平山下的辉煌》是秋童先生的近作,平面化的构图凸显装饰性,浓墨铺底,红色勾勒楼宇轮廓,黄色的点则是传统中国画苔点的延伸,使画面统一并有了韵律感。值得一提的是他画面苔点的运用。中国画中非常注重点苔,古人云:“画不点苔,山无生气”、“苔痕为美人簪花”、“画山容易点苔难”,可见苔点在画中重要性,苔点固形而异,传统有数十种之多。秋童先生画中滕黄的色点,使画面色彩简洁是不失丰富、明快,富有动感。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初看平淡,但越看越有味儿,笔墨千锤百炼,引人入胜,正如黄宾虹对中国画境界的描绘:“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

  中国水墨润泽现代文明

  都市的繁荣和发展过程中,被喧嚣和嘈杂所包围,节奏快、压力大等问题成为现代都市人必须面对和承受的现实,置身繁华的都市,都市人渴望一块雅致的净土,向往归隐自然和田园。所以,较之西方都市题材的绘画,中国的都市绘画并不繁荣,都市水墨更是清冷。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剧。在高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和跨文化交流的双重语境下,中国的都市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多元景观。一方面,传统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挥之不去,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意识难于抗拒,中国的都市社会在现代性、反现代性、现代意识、反现代意识的文化坐标中艰难博弈。

  秋童先生以酣畅水墨描绘出都市这一文化坐标中的风雨历程,也给我们呈现另一种文明,以及以中国传统文化包容现代生活的一种可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包容。在由工业化文明主导的城市化模式向全面发展的都市化模式转轨的历史时期,全球开放与高度异质化成为了当下都市社会特征的集中体现,相应的,都市文化生态也表现为话语的复杂性与景观的杂糅性,恰恰是在这种变动不居的社会思潮洗礼下,都市人需要一种相应的艺术形式来排遣紧张压抑的都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重荷,进而唤起内心深处的文化反思。所以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不仅仅停留在直观现代都市社会表像的层面,内涵寄寓着他自己深刻的文化感知与艺术理解,那就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让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现代文明。宗白华先生说,“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和包容,在他的笔下,水墨,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艺术,永远健康、鲜明地高扬文明、进取的旗帜,寄人文精神于内美,贡献于人类的精神文明。

  在今天,当一些当代水墨艺术展上演成水墨素材的嘉年华,空虚荒诞的迷惘令人忧思,难道中国画走向“当代”就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邯郸学步”,割断了中国文化母体的当代艺术游子,果真也能阻断灵魂的依托?水墨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水墨在今天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又有着怎样的形式?通过赏析秋童先生的都市水墨艺术,通过他的探索,让我们看到具有上千年的水墨文化正焕发新的生命。

  写于2016年4月28日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王秋童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